我國

我看我的祖國電影

兩年前,《戰狼 II》在國內聲勢浩大,熱熔了億萬中國人的心。阮歡受不了暴力血腥剌激,沒有被熱熔,只有我和朋友熱烈捧場,先在網上看《戰狼 I》,然後再進戲院為《戰狼 II》在香港的戰績多添兩票。事前我已經知道故事是以愛國情懷強勢打動人心,既然買了票入場,便放下批判,盡情觀影,讓它打動我,兼狠狠打斷了我 16 年來不買票入影院的紀錄。當晚我和朋友及其他觀眾,在座位不到一百的香港影院共同血脈沸騰了一個晚上。

去年我和歡到深圳看《流浪地球》,打破了歡 19 年沒買票進電影院的紀錄。

今年,我們去深圳看國產電影的次數節節上升,成為一個我們期待的節目。

等待<戰狼>開場前一刻

十多歲開始喜歡看電影,家人給的零用和打工賺回來的錢都拿出相當一部份去貢獻香港和荷里活電影工業。那些年,每當戲癮發作,便翻出報紙的戲院版仔細查看當前各院線上映的電影,曾經一天之內獨自走兩家影院,早上從新界趕到新蒲崗看平價早場,下午跑去尖佐區看另一場;如果想看的是熱門電影,更先要致電售票處,確認還有餘位才拔足出門。家中收藏了不少電影原聲CD、海報、偶像照片和電影雜誌,不過後來成長了,思想水平提升了,再守著大量電影消費品會覺得自己很幼稚;廿年前搬進梅窩後,緣份使然,學習種植、學習運用新媒體工作,加上頻密搬家的生活形態,這批年輕時曾經酷愛的精神支柱逐一被我丟進回收桶裡去,唯獨幾十張 1980 – 90 年代人手劃位的票尾至今依然保存,上面粗幼不一的油墨印刷字體、有深有淺的蠟筆跡很有生氣,捨不得丟。

和阮歡在梅窩的生活工作,娛樂方面可說是不假外求——毋須出城:窩中有大自然作伴、有拍片靈感/動力、還有運作錄映力量的協調溝通和藝術資助的行政工作圍繞著,單是剪接原始錄像就已經是我們最好的精神支撐和娛樂。我們和其他成員在工作室 DIY,把大牆壁塗白變成大屏幕、設置遮光簾、投影機,招呼前來觀看各類型影片的觀眾;也曾經創作過六集紀錄片系列,製成 DVD 送給朋友和村友。由於收入低,加上對電影水平的要求提高了,買票進影院變成相對奢侈的事情,我的腳毛也就從此絕跡影院,一絕 16 年。

工作室1

放映3
工作室放映活動

6 年前返回城裡住公屋,環境大大改變,視野也轉個一百八十度。某天阮歡執拾舊物,在舊書堆中發現一套她購於 1988 年的《斯諾文集》,隨手翻開書頁……沒想到這麼一翻,就連她自己的「本來面目」也給翻出來。斯諾(Edgar Snow)是 1920 年代在上海工作的美國記者,他在1936 年進入延安,親身了解被國民黨說成「土匪」但卻深得民心的中國共產黨是怎麼回事,並把他的經歷和見聞寫成《紅星照耀中國》一書。歡在廣州成長,童年和少年時代課本、歌曲和電影都有關於紅軍的內容,她在中學時期已讀過《紅星照耀中國》,想不到步入中年之際,竟然由這本書帶她回歸她的歷史。斯諾的親身經歷,印證了紅軍是有血有肉的英雄,而不是官方為了教育小孩而虛構的刻板人物角色。

電影中周恩來在延安接見斯諾一幕

紅星照耀中國2

今年 8 月我們和朋友去深圳看了根據《紅星照耀中國》製作的電影,歡說基本沒有偏離原著。我覺得好看,有助我把之前零零星星聽過有關紅軍和中共各級領導在延安的事蹟串連起來。記得,斯諾拜見魯迅那一幕的第一個鏡頭,哇吔!嚇得禾吖……他老人家還在世 @@!?不知是否市場考慮,影片的英譯名改成 The Secret of China,但我們更喜歡 Red Star Over China。

《斯諾文集》成為歡和我重新接通中國大陸的橋樑,她看到有感之處便和我分享內容。隨後她一本接一本地閱讀新中國的歷史和人物事蹟,然後兩年前我們追看《人民的名義》時,劇中出現模仿革命樣板戲的劇情,我這個吸《IQ博士》、《足球小將》、《叮噹》、《飄零燕》和《星仔走天涯》奶水長大的港女,對樣板戲一字一音都毫無認識,但歡就可以隨口說出多部樣板戲的名字,她兒時看過 N 次樣板戲電影,部部耳熟能詳,劇情倒背如流。

<沙家浜>主角阿慶嫂

我在書上見過革命樣板戲的劇照,但從未想過要看,被歡牽起好奇心,便興致勃勃地一起在網上看了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紅燈記》和革命現代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的選段,才知道文革時期的電影原來如此有特色,曲藝精湛,佈景漂亮。當然,若以當代觀影眼光回看那個時代的影片,定覺得演員誇張的演技、肢體語言和化妝都很好笑(會大笑出聲的),但若仔細欣賞的話,會發現其實片子製作認真,傳遞出來的精神力量高漲,不是一般香港人片面取笑的材料,而是藝術價值相當可觀的作品。

看革命樣板戲之前,我們已經開始在網上找紅色電影看,當作補習中國歷史課;看過革命樣板戲之後,我們的「紅色電影歷史課」欲罷不能,一幕幕在家中電腦上映:抗日的《聶耳》、《太行山上》,國共關係的《西安事變》、《重慶會談》,解放戰爭的《大決戰》之<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律戰役>,新中國成立的《建國大業》,上海剛解放時經濟鬥爭的《風起雲湧》,抗美援朝的《上甘嶺》,兩彈一星的《橫空出世》等等。電影部部好看,有歡從旁助我導修新中國的政治歷史背景,我看的時候比較容易進入,不過能載入腦袋的資訊有限,記得的細節不多,僅有大概印象。儘管如此,每次需要力量,需要給自己打氣的時候,看紅色電影上歷史課,我們定會有收穫。以前,讀中史是為了考試升班,它是香港中學的必修科目,現在我已經脫離了學制,卻比以前更投入認識中史,這份動力源於我是個中國人,我想盡能力知多一點,新中國是如何從過往走到現在。

在上海淮海中路遇見聶耳

相比港產和歐美電影,國產電影在香港上映的比例少得很,早年我對國產電影認識不多,有興趣入場看的只有《秋菊打官司》和中港合拍的《秦俑》(咦,都是鞏俐做主角)。後來流行 VCD,舊式戲院紛紛被拆掉,去影碟店租借影碟成了我(和很多香港人)的全新觀影習慣。20 年前在港上映的《那山那人那狗》,很多人喜愛,我偏偏沒有在戲院看,是後來聽朋友介紹才補買它的 VCD,保存至今。前幾年在網上偶然發現國產電影《人在囧途》,歡和我倆囧頭對著 14 吋電腦屏幕看得嘻哈大笑。此後,甚少掏腰包買影碟的她居然買回來《落葉歸根》DVD,認識了中國有個一級演員趙本山,這光碟也一直保存至今。前年歡在網上找到《鋼的琴》,自己看完後介紹給我和朋友看,半年前我倆在深圳書城看到它的 DVD,即使歡已經在網上看了兩次,仍忍不住買回來以表支持。

原來國產電影可以這麼好看,好看得剌心入骨,好看得看完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今年去深圳看過的電影,印象特別深刻、深受感動的有下面幾部:

《音樂家》

北京與哈薩克斯坦合作出品,講述冼星海人生最後五年在哈薩克斯坦的故事。冼星海是《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者,即使不曾細聽過這作品,也總會聽過《黄河大合唱》之名。

先說這部電影的缺點:觀看時覺得不流暢,有些段落轉接位忽然被抽離了時空,熟悉國際政治的朋友說大概是因為政治問題,某些內容用遷就的方法去迴避事實,令人感到段落與段落之間有罅隙。不清楚是資金缺乏還是技術疏忽,美術方面明顯有瑕疵,例如死傷士兵身上的血色調得很橘,不是紅的;還有在劇院後台一幕,一群臨時演員飾演戰爭避難者,當中有個孕婦,鏡頭快速移動中看到孕婦從床上坐起來時腹部的軟墊起角了,方形的「胎兒」@@

不過,如果想了解冼星海人生最後那幾年的日子怎麼過、音樂作品怎樣磨礪出來,這部片有看頭。他受中共中央委派從延安到蘇聯為抗日影片配樂,由於莫斯科受到納粹德軍轟炸,他被疏散到阿拉木圖,身無分文,飢寒交迫,無處容身,流落街頭,偶遇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後者欣賞他的才華,把他接回家暫住,再安排他住在姐姐達娜什家,還為他找到了和音樂有關的工作,成為他的伯樂和摯友。戰爭中哈薩克斯坦人民處境艱苦,冼星海長期食不果腹,必須咬緊牙關過著艱苦不堪的生活,同時,他的創作熱情非常澎湃,靈感泉湧,將每粒音符完全溶入對祖國和妻子女兒的思念之情、對法西斯和日本侵略者的憤慨之情當中,藉歌曲激勵正處於水深火熱的中國和蘇聯人民。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不久,冼星海身患重病,逝世於莫斯科克里姆林宮醫院,終年 40歲,拜卡達莫夫偶然看到報紙消息,才知道原來當年從街頭收留回家的陌生人是中國的知名作曲家。

廣州「星海音樂廳」

有藝術天份的人生活未必艱苦,生活艱苦的人未必會潛心學習。冼星海有天份,生活也極度艱苦,在生命中最後的日子,他因為嚴重營養不良、長期處於嚴寒環境之下(零下60℃ 啊!),積勞成疾,體內的器官大多病重:肺結核、肝臟腫大、心臟病和腹膜炎,在醫院期間每天被抽出幾公升腹水,但他依然在病床上創作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一個人無論多熱愛音樂,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是難以產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克服病痛去創作的。

他艱苦奮鬥的人生令我感動,敬佩。

 

《古田軍號》

八一電影製片廠、福建電影製片廠等機構聯合出品,講述 1929 年古田會議前後,紅軍從井岡山突圍到閩西期間鮮為人知又非常重要的事蹟。朱德和毛澤東二人毫不留情地吵架的情節段段精彩,吵架內容特別有質素,不是各持己見互相指罵、攻擊對方或是顯擺,他們基於對中國前途的共同關心,彼此之間無論有多大矛盾和衝突,吵架的結果對於整體或個人都有所提升,不傷感情。

女導演陳力,既是黨史軍事專家亦是軍人。片如其名,有力,有張力,文戲武戲皆讚,藝術性一流!影片由籌備到拍攝歷時八年。她說:拍一部《古田軍號》,能頂得上拍三部所謂商業片。

演毛澤東的演員王仁君,他出場半句鐘我都看不慣,不順眼,後來卻越看越覺吸引,他戲中有氣。

演劉安恭的靚仔胡兵,一個演了十多年青春片愛情片、連自己都演到煩的奶油小生(小鮮肉),他說自己在本片成功找到了演戲的真義,因為這部戲而獲得很大的成長,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

現年 27 歲的張一山,飾演時年 22 歲的年輕將領林彪。仍是那一句,形不似不緊要,神似,就能帶觀眾入戲。

小號手鄒先煜戲份不少。戲中他被人打傷嘴角後,傷勢隨著時間過去而膿腫、結痂、散瘀到漸漸痊癒的化妝細緻,比《音樂家》好(爆)。

看完戲搜尋網上資料,才知道此片的服裝、化妝和髮飾都用了荷里活高端技術,例如 3D 立體打印出來的頭髮(莫非是毛潤之的中間分界?( ̄∇ ̄));軍服為了有起毛球的質感,一遍又一遍地前後做舊 7 遍;手工製作的鞋,為要求更有效果,前後退回 3 次重做,反覆加工打磨。道具製作是我的老本行,視線很自然就被吸到這方面去了(╯▽╰)╭ 

《我和我的祖國》

上畫前在臉書看到的預告片只有任達華和惠英紅在<回歸>的片段,後來才知道本片由七個短片組成。<前夜>、<相遇>、<北京你好>、<護航>都好看、感動。

沒有<前夜>,哪會想到 1949 年開國大典前夕有一群人為了電動國旗柱而多番折騰,廢寢忘餐,黃渤爬到柱頂時,我雙腳立馬直冒汗。

任素汐在<相遇>的孖辮子妝扮很「1960年代」啊!她站在公車上對著一言不發的張譯一口氣說了長長一番話,並剛好在公車煞車前閉嘴,一鏡直落,不知道有沒有 NG?或 NG 了多少遍?張譯想脫口罩對她說話之際被車外遊行群眾打斷那一幕,他的眼神戲又是一絕!他的演技已經被網民公認為「口罩都遮不住的演技」啦。

然後,群眾在街上歡慶祖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張譯悲喜交集的表情,比流露興奮之情來得更合乎現實、恰到好處!

圖片來源:網絡

<北京你好>最初十多分鐘,我以為是一齣笑片,直到四川男孩對葛優說他爸是個農民工,在汶川地震中死去……(不劇透),戲院的空氣變得沉寂了,我感到在場的觀眾都和我一起眼熱了。

現在回想<護航>,腦中即時閃出飾演呂蕭然童年的小女孩從塔項一躍而下那個鏡頭,然後就是呂蕭然在空軍訓練時硬朗倔強那一句:「給我整個8!」牛爆!

<奪冠>風格很徐崢,小男孩扭盡六壬撐起天線給眾鄰居看電視的場面連場催笑。演冬冬的韩昊霖精靈聰明,是塊演戲好材料(原來他已經有過幾次拍電視劇及廣告的經驗)。<奪冠>和<相遇>的主人公都在個人與集體之間交戰並抉擇——集體(鄰里/國家)需要冬冬/高遠的付出(借出家中電視機、調校接收不良的天線/長年在荒野工作,不為人知也不為家人所知),冬冬/高遠這個人心懷集體,集體的好事(齊齊看國家隊比賽/研製原子彈)才能達成,而個人在這過程中也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回歸>是七個短片中唯一一部由女導演執導的。抓著這段當年發生在中英政府之間的史實來說故事很有看頭,但是整體感覺平平,沒有驚喜。任達華飾演的角色年輕時被洪水沖來香港海岸,導演聰明地避過了因為恐共或各種政治民生問題而逃來香港的實情,也使影片缺乏了深度和立體感。

任達華獲救後在港落地生根,靠一門手藝養活自己,平平實實過日子,韶華逝去,有生之年遇上香港回歸,他與祖國切斷了幾十年的臍帶終於重新接合,「母子」血濃於水之情盡在不言中,一切都是這麼順理成章。回歸之夜任達華在家中天台淚奔的畫面感染力不足,與煽情只差一線,不過即使這樣,歡和我還是被這一幕擠出了點眼淚——香港被帝國霸權強奪割去一百五十多年,眼下又惡暴紛飛,可以不哭嗎?

陳凱歌是全片總導演。我不是陳導粉,但當看至由他執導的<白晝流星>,也不期然「瞪大眼睛」有所期待。故事進展到 1/3,沒什麼特別……進展到一半,知道它想說什麼了……全片看完,<白晝流星>這戲名在七個故事中最浪漫最有詩意但內容最沒說服力。看片後從一篇文章得悉陳凱歌的兒子在<白>中飾演弟弟,他想藉<白>為兒子的事業發展推一把,片中弟弟的角色性格比哥哥討好,沒哥哥那麼壞。唉,利用手中權力借機會推自己想推的人,在娛樂圈中絕不是新鮮事,不過,在國慶電影中這樣做就……嗯嗯……

 

《中國機長》

最初看宣傳海報時提不起興趣,不過有恐飛症的歡想看,我無所謂,便買票入場了。沒想到看完踏出影廳,心中竟然泛起一股衝動,想轉身入場再看一次!想再看一次袁泉飾演資深乘務員的演技——她氣質獨特,在面對危難時那份堅定和冷靜的情緒中,夾雜著絲絲恐懼出來的目光,尤為撼動!她在《音樂家》飾演胡軍老婆,那雙深邃明亮的大眼睛一出現在銀幕,就給我一種難以言喻、不太討好的感覺,但是當她變身演繹乘務長,感覺就不同了,為什麼呢?同樣是那個人,那雙眼睛,怎麼卻傳遞出一種給力吸引的神韻?因為我較喜歡她在《中國機長》的角色設定囉~

不過,在客機穿入雷電雲團後與管制中心失聯那場戲,飾演帶班主任的黃志忠口叼耳機悲傷流淚的表情演得實在太過刻意,太兀突了。

相比荷里活式英雄片災難片,《中國機長》好看之處在於導演能拍出集體英雄而非個人英雄,事實上全體機組人員在這次事件中都是英雄。

回家搜尋這部電影的資料,真實人物劉傳健機長在這次航空事故大半年之後上電視節目分享感受,他謙卑的個性和專業操守令人敬佩不已。

如果你需要經常坐飛機,要看《中國機長》。如果你沒啥事都不會坐飛機,也看吧,會有別的得益。

電子熱感戲票不但沒有人手劃位票的人味,日子久了,遇熱遇光褪色超快,只能短暫留念。

 

編輯:阮歡

 

 

我鄰

【相看】

踏出山寮天井廚房一剎,眼角感到一條粗壯閃亮的物體在緩緩走動。
瞬間,雙方的目光碰上了!

好戒備的眼神......

不用怕,我不會動你半塊鱗片。

第一次以視線水平+極近距離去凝視石龍子,真要慢慢欣賞個夠。

紅銅色的鱗片,有型格!要讓人看不見你有點難。

嗯……原來你的背是平的。

3

又原來,你的腳趾是這麼長,長,長!極像科幻電影裡的角色造型!

在香港鄉郊,每次見你的同伴們總是匆忙上路,或是被驚動後快速走避,躲到草叢,從沒見過像你這樣淡定、在人類面前不慌不忙,莫非是山上靈氣所致?

4

十五分鐘後,牠終於感到我沒惡意,眼神稍為放鬆。

5

是懷著寶寶嗎?還是山上好吃好住,像那些「姥姥級」蟑螂般,身形特別粗長。

都沒關係,你懷寶寶和在山上好吃好住,都值得高興,都是地球之福。

祝你仙福永享,百子千孫!!

我國

二十小時的家

我從小就跟父母乘火車、巴士或通宵輪船回鄉省親,還曾經為買得假期時一家四口去廣州的車/船票而和父親於售票處露宿一夜。在專上學院就讀期間獲得資助,和老師同學們結隊到廣州和北京學習+交流,回程坐通宵火車返港。與阮歡相識後第二年,那時她遊蕩的腳步尚未完全停下來,二人結伴在東南亞和澳洲遊歷了一年多,那是我首次孭上巨型背囊,在泰國和澳洲跳上長途火車 。現在幾十歲人,對於乘搭長途火車依然有感覺。​

住梅窩多年,生活和精神空間都得到大滿足,加上本來不太熱衷旅遊,使我與飛機火車絕緣了多個寒暑。歡,她年輕時留下腳毛的地方比我多,後來她發現了梅窩,還發現了海菌,從此停下遊蕩的腳步,紥根於窩 。直至上年,我倆重啟外遊燈號,去了一趟江西省贛州,是歡菌搬離梅窩後第一次跨出廣東省。

到上月初,歡菌和土茯苓三人行,遊了一趟上海市和浙江省的蘇州、宜興,比去年的江西更靠北推進了一點。我們從九龍火車站搭直達快車往上海站,全程約十九小時,再轉乘半小時高鐵到達我們首個目的地蘇州。

狹小的車廂,很考驗人的靈活性和耐性,特別是與陌生人同臥一廂時,眾生相都出來了……不過,這次我們仨往上海的硬臥和回程返港的軟臥,都幸運地「獨」享整個廂間。

臥鋪

目前為止,我睡過大陸火車兩種款式的硬臥:一種要靠床尾的梗梯上落中鋪和上鋪,另一種則靠床尾的金屬機關腳踏上落。硬臥每格空間共設六張床,每邊上鋪、中鋪、下鋪三層;中鋪和上鋪,人都不能坐直身子。軟臥廂間共設四張床,每邊下鋪和上鋪兩層,上鋪的乘客不單可以坐直上身,若是身材非雄偉之輩,頭頂也許還沒觸及天花板呢。

軟臥整個廂間面積和硬臥一樣,但床褥就較為寬厚一點,以致兩張雙層床之間供站立的空間更窄,收納行李箱時更礙手腳。解決辦法是:心要沉著、耐性一點。

其實,硬臥一點都不硬,我非常喜歡它的軟硬度,相比某些聲稱是四、五星級的酒店和歡菌家中那鋪二手床褥,硬卧的床鋪還舒服得多。軟臥也不錯,不是軟到令人下陷、臟腑都往一邊擠那種。置身於如搖籃般晃動的車身,大被蓋頭後,即使不能來一個深沉的睡眠,淺淺的出竅也能補足從家中出發至踏上火車前消耗掉的能量。

新換上的枕頭和被子有一陣清清的乾爽布料味,而不是濃烈嗆鼻的清潔劑味。但是,想放心享用公眾床鋪,前提是要你沒有潔癖,更不要介意床單上有個淺淺的鞋印或一條長頭髮。

從上海返港時,列車在廣州站停了一個小時做各樣補給或調配工作。服務員戴著口罩,拿著一袋一袋沉甸甸的乾淨床鋪被單,逐卡車逐卡車地更換,那是多沉重的工作量啊;除此之外,他她們還要清潔厠間、洗手盆、倒垃圾,值夜班,或其它我們不認識的列車要務,等等。

蚊子

都是停站時從站台飛入車廂的。目睹最為壯觀的一次是在上海站登車時,看見兩個車卡之間群蚊亂舞的景象。似乎牠們只喜歡在那濕暗處忙著,不會全部都飛入車廂。但每個車廂入口總有些被人味吸引或被人推了上車,然後免費雲遊大江南北;又或者一個懵懂在冬天的哈爾濱下了車,永訣南方。至於留在車廂的蚊子們,不知是否冷氣凍結了吸血的需要,牠們要麼不停飛動,要麼停在牆或天花板上,一動不動。來回幾十個小時的車程,我們都沒被叮過一口。

煙味

為什麼把軟卧廂門關上還會聞到煙味呢?原來有人站在車卡連接處吸煙,走廊充滿二手煙味不用說,軟卧廂房在下鋪床尾處有一個貼地的通風口,氣流把走廊的二手煙扯進這個通風口。這情況與沒有廂門的硬臥根本沒兩樣。討厭二手煙,或吸入二手煙後鼻子會感到疼痛和鼻塞如我者可慘了。

最近內地一則報導,一個高中女生畢業旅行乘坐一列綠皮火車時,乘客和列車服務員雖然都在吸煙區吸煙,可是二手煙卻瀰漫整個車廂,中學生向多個相關部門反映後無結果,因此在做律師的親戚和一批年輕律師幫助下告上法院,此乃「 中國公共場所無煙訴訟第一案 」。女生認為,她當時乘坐的列車已清楚標明「禁止在列車各部位吸煙」,但車上又到處放置煙具和設有吸煙區,並不合理,而且二手煙會飄散於車廂各處,要求取消該列車的吸煙區並拆除煙具。此案在去年 12 月在北京鐵路運輸法院開審,今年 6 月,法院基於公共環境和大眾健康的理由,判女生勝訴(這時她已成為大學生),該列被告火車隨後取消了吸煙區和拆除了煙具。

雖然,女生只爭取到取消國內眾多普速列車其中一列取消吸煙區和拆除煙具,但對於忍受多年二手煙的火車乘客來說,這改變終歸是好的。2014 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的《鐵路安全管理條例》認為,普速列車車廂連接處設置吸煙區並沒有違反相關法律規定。這一項我認為需要進一步調整,除非法院認為二手煙只會原地停留而不會在車廂到處飄散吧。

在全國範圍內實行所有列車全面禁煙、全面取消列車吸煙區之前,下次搭火車再睡臥鋪,我最好先準備防煙口罩。

厠所

踎厠依然是大陸普遍的厠具,對於上年紀或腰腿痛的旅客來說,上厠是一個關口。這次出門,我們發現內地某些街道公厠、商場和博物館等地方的洗手間都設有馬桶(不知是多久之前的改變),火車也不例外,不過只設於軟臥車卡。

踎厠沖水的力度充足,相比往昔,厠間臭味的問題已經改善了很多,甚至可說嗅不到臭味。觀察所得,踎厠旁邊的垃圾桶內灑了一些液體,苓猜想沒有臭味可能與這種液體有關。

飯盒

自從十多年前在泰國從曼谷去 Nong Khai 那程火車上吃過絕頂好味的冬蔭公之後,火車餐便在我心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上年去贛州,飯盒雖然沒有冬蔭公般惹味,鴨腿亦不太合我胃口,不過是四餸飯啊!人民幣廿五蚊,還有豆腐和綠色的菜,味道不錯,太幸福了!

今次九龍上海直通車的三餸飯盒菜色只屬一般,沒拍照,但早餐盛炒麵和烚雞蛋的錯體膠盒很惹笑,拍了一個 😀

謝謝列車員為乘客們做了所有的「家」務。

 

(文字編輯:阮歡

我城

回窩小拼圖

端午前夕,因為沙灘和海水的緣故,我倆和苓到梅窩銀礦灣酒店住了四天,在曾經視為家鄉的地方做遊客。

一個早上到「麥生記」吃早餐,大聲公邊抹著餐廳飯枱邊以怪責語調和我們講笑:「幹嘛搬出去呢!外面人多車多租又貴!」

曾經是熟客的駁嘴苓回應:「 你說這裡嗎?! 人多車多租又貴。 」

大聲公:「租我的地方麻!我那裡四千呎……五千……」他用力撐開五隻手指,我們六隻眼盯著他,等他講下去。

「五千蚊……一呎!」

說笑也反映心態。

億億聲公帑整頓過後的梅窩,是意料之內的礙眼。碼頭一帶的花叢週邊架起小題大做厚切欄杆、鞦韆旁的「欄中欄」、多此一舉的「觀景台」……一眼望去,視野範圍內隨時出現四道欄桿。梅窩人彷彿被囚禁起來,梅窩要改名「欄窩」了。

沙灘那邊又見圍板。居窩十多年,圍板不時出現在沙灘小路 ,擴闊和裝修工程頻繁,現今仍如以往。

私家車量有增無減,體積巨型,泊車龍擠滿行人路。交通警查核車主的嶼南路通行證有否逾期--阿蛇,順手抄違例泊車牌啦唔該 !

大家都是在行人路上拉屎一族,牛被嫌棄,狗卻受寵。

9

村內,當年我騎單車出入時練習腳不沾地拐彎那些沒有欄杆的狹窄小橋和轉角位逐漸消失,好像從沒存在過一樣。安全換來沉悶。

還有,唉……算吧,不說了,說下去還是批評。大清早在新建豪宅地舖的美國資本 Starbucks 帶著度假心情看滂沱大雨中匆忙趕路的生口熟面經過,算是挺寫意的新體驗,不過那得個鹹味的雞肉蘑菇批就難吃得很。

如果你想經歷買廿多元一個杏脯紅莓包被崇洋(或可說是湊鬼)少女店員反白眼兼晦氣對待的體驗 ,可以幫襯碼頭的 Village Bakery(或像我們一樣舉著中指拂袖而去)。

呃,又忍不住講衰野,講些好的,大廚華沒在冬菇亭順興做了,懷念他;現任大廚當天沒上班,替工手勢不錯,順興能保住食客。羅馬餐廳 $39 午飯套餐竟然五年不變,其他飯菜價格也跟五年前大致一樣,份量不變,而做菜手勢有進步,可喜。Robert’s Market 的焗薯、沙律和全新鮮蕃茄肉醬螺絲粉味道清淡,有家製感。在 Deer Horn 第一次嚐尼泊爾菜,留下好印象,三人都選擇素菜,齒頰留香,滿足埋單。

經政府翻新後的行人路和單車道路設計令人易生磨擦,短短十數分鐘內已目擊兩次騎車人差點相撞,其中一次碰撞雙方都是居窩多年的居民。舊地重臨但身份已經變成遊客的我,在上述地點貼在花槽邊拍照,被騎車經過的居民高聲罵我不要站在單車道。

無意中走進即將開放的觀景台,正在清潔欄杆的工人慌張地連聲高喊「不能進來!不能進來!危險!危險!!危險!!!」

散步途中與舊鄰居相遇,舊鄰居雞啄唔斷,說的都是壞事,例如她居住的村屋地下單位被爆竊,樓上兩家鄰居也被爆竊。

遇見彼此世界早已異離多年的前度,寒暄數句,各走各路,隨後不禁撫心探究:我倆當初怎麼會走在一起的呢?

由於工程關係,泳灘沒有救生員,圍板上的通告顯示工程已進行了兩年。在污濁海水中載浮載沉時看見迷人的小魚群和大小水母,算是補償。

一幕一幕,都是回窩旅程的小拼圖。

那些年,我和歡曾有「要死便死在梅窩」的念頭,不是說自殺,是太喜歡這地方,日夜拚命工作為這裡增添美好。舊村村友提醒我們只是(人生)過客,不用太認真。村友如今在山上買了寮屋,被做「環保」生意的鄰居滋擾得要報警……而我們就成為舊村、梅窩以至大嶼山的過客,只是認真如故。根紥得深,拔根時創傷亦深,離窩初年心情鬱悶,我們三數月就病一次,後來新的思想和眼界漸漸展開,自我才不再牽扯梅窩。

這趟回窩度假,讓我和歡確認,梅窩日子的記憶長留我們心中,但梅窩生活已經成為翻過去的一頁。

很快將有二千多過客搬進梅窩居屋,我祝福那裡尚存的野地、大小生物以至微生物和新舊居民,繼續在被資本發展攫於股掌之中、戾氣日增的欄窩做其過客。

(阮歡編輯文字)

 

我鄰

少年斑鳩傷腳誌

牠被救回來,休養了四個晚上,第五天黃昏再也按捺不住,帶著半拐的腳爪,跌跌盪盪,一步一步向上飛移。臨飛走前站在高高的天線杆上,耷著牠那聰明的腦袋瓜,側頭凝望我倆,良久未動。

六天前的黃昏,歡和我回家途中,看見牠從車路中心跛著腳走過來,鑽過鐵欄桿底走上行人路;這時交通燈由紅轉綠,大小汽車呼嘯而過。望著牠一跛一拐地走向路邊小樹與鐵絲網之間的空隙,我倆猶豫應否帶牠回家。有以前曾經「救死雀」的陰影……加上現在精力不足,日常要務繁多,好不好裝作沒看到?

「牠會被車車死的…..」歡憂心地說。這少年斑鳩應該早就離開父母吧……無法想像牠再過一次馬路的景象。

行人路在兩條馬路交界處,左邊二線行車,右邊四線行車,to 救 or not to 救?兩顆心嘀嘀咕咕,四雙眼緊盯著牠,四條腿亦步亦趨,慢動作行到牠身旁,腦海快速搜索、自問:家中有什麼容器可以安頓牠呢,紙皮箱?不確定有否適合的尺碼。膠盆?還可以,但怕牠傷未好就跳落街上,不死也重傷。啊!有一個膠桶,牠在傷好之前應該無法跳出來。一念既定,歡走到牠前面攔阻,我從牠後面伸手抱,牠只閃躲一次就乖乖被抱。當然囉,右腳傷了,見紅,飛不起。

「水桶夠高,可惜空間太窄……」

「膠盆能讓牠視野開闊點,但又太矮,不過牠現在反正飛不起……」

「那些儲起來的紙皮箱夠大嗎……」回家路上我倆商量各種做法的可能性,十分鐘的腳程,牠沒掙扎過一下。大門被打開,額上豆般大的汗正好滴落牠的背毛,隨即又滑開來。

頭兩天安放糧水時牠總是猛拍翼,要避開我兩排手指,還用啄的來自衛。整天瑟縮在桶邊、眼仔碌碌觀察我們,神情既緊張又鎮定,深藏不露啊。當聽到四周偶爾傳來的鳥鳴聲又立即向聲音來源引頸瞪目。我們確定牠還未能飛出膠盆的高度,便把牠從水桶抱到膠盆,讓牠有個較開闊的天空。謹慎起見,用各種雜物臨時圍起一個小空間,以防牠半夜逃跳墮樓弄得更傷。

歡很注意牠的飲食,上網搜尋資料,得知斑鳩喜歡穀物、種子和果實,且要用水浸透,我們浸了一撮小米、麥米和紅米。牠只吃了一點點散落在自己身旁的小米和麥米,不吃盛在小碟子內那些,也從不吃我們招呼牠的蘋果和香蕉。天氣炎熱,怕牠脫水,我拿小水兜送到牠嘴邊,牠才勉強喝兩口,真給面子。

我倆不時從窗簾縫偷看牠的舉動,但只要掀窗簾的動作稍大牠就察覺,停止進食、梳理羽毛或其它動作,然後轉過頭來與我們對望。

第三天牠不再啄我的手,且精神了許多,自在鳥許多。牠不顧尚未痊癒的腳仔終於飛出盆外,找到喜愛的蘆薈盆作棲息點,比昨天能飛得更高一點,歡因此找來更多雜物,築起臨時中級圍欄。

時近黃昏,牠找到了蘆薈最底層那片葉作為躍飛點,往玻璃圍欄使勁飛撲;逃飛不果,只好乖乖坐在壯實的蘆薈上面,靜心觀察、休養。

晚上,我把牠放回水桶或膠盆,蓋上鐵絲網,清早就讓牠出來一整天,舒展筋骨。

牠痊癒的速度頗快,每天好轉狀況明顯,連牠自己也好像很清楚似的。第四天清早,第一次猛力向上飛,鐵絲網差點被牠頂開。到了下午更上一層樓,跳飛到蘆薈中層,但硬是不喜歡落地。我不禁猜想:牠平時在外面活動都是這個習性麼……當然囉,這一帶人多車多,怎似牠在梅窩的同鄉們那樣可以隨地逛。

攝氏35~36 度的高溫之下牠並沒異樣(我們傘子的布料夠厚麼),但我還是給牠噴水降溫。牠知道是好東西,企定定任我噴,水霧飄揚,降臨頭上,眼珠眨眨很逗笑。

不知道是雀鳥的本能還是什麼,黃昏將至,牠又想飛走。已能飛到蘆薈中層的牠進一步充滿自信,以為自己很鳥不起,在幾個花盆之間左拐右拐地穿插,跳飛了幾個回合,最後卡在堅實又高大的厚紙板、欄杆和花盆之間,狼狽不堪。這座免牠墮街的高級圍欄建對了!

我趕快加固臨時大紙板。如果牠能飛站到紙板的邊緣上,即是牠已經痊癒得七七八八,而我們也沒有比這紙板更高大的雜物可以攔住牠。

「你未好晒架,你想快啲走就唔該你食多啲野、飲多啲水,才能長肉長翅啊……」我從罅隙中抱撈牠上來時對牠說,牠瞪大眼睛看著我,動也沒動一下。

我拾起幾條散落一地的羽毛:年紀輕輕,戰績彪炳啊!好不容易長出來的羽毛卻又弄甩了,你腰背和屁股的羽翼還未長齊,頸上的珠紋還未現出來呢。

經此一役,牠好像知道自己時候未到,在水桶內如常安靜地度過一夜。我開始擔心牠會不會因為飛不走而抑鬱起來。每次出陽台探視牠之前,都想像會見到牠倒地不起,兩腳朝天的樣子。

第五天,牠在蘆薈盆邊度過了非常安定的大半天,只短距離移動過一次。天氣持續酷熱,我們不時給牠噴水,牠啄啄身上的水珠,動動鳥喙和喉嚨,超享受的。

又到黃昏。在客廳工作的歡聽到牠拍翼飛跳擦撞大紙板的聲音。我往陽台查看,已經不在蘆薈盆囉!周圍的盆栽也沒見牠蹤影!一擡頭,原來牠正站在我視線水平的欄杆上,與我四目交投!能夠飛到這個高度,即是能夠飛得更遠。我衝回屋內拿相機,不過五秒時間,返回陽台,欄杆上的牠消失了!啊,這就是你的道別式嗎?我們二人快速掃視四周,路面上,隔鄰外牆的窗框,對面人家的樹頂……都不見牠蹤影。正想好不好下樓找牠,擡頭就發現牠站在對面天台的天線上!

好樣的,自由鳥!原來你整天乖乖的不動聲色,就是在等這一刻!這是你不想在水桶裡再過一夜的「策略」吧,非常聰明啊你~~

二十年前,在演藝學院空地上救過一隻現在才知道可能是椋鳥的成年雀,我將牠帶回學生房照顧,一星期左右就死了。所以那天遇見這隻負傷的珠頸斑鳩,我很猶豫要不要救牠,萬一我照顧不當使牠兩腳朝天 ><

幸好牠復原快,否則,若要再照顧牠多一段日子,不知道我是否受得了。

「Bye Bye 啦……Bye Bye……」牠在天線杆居高臨下凝視我倆,我倆向牠揮手道別。不要再弄傷啦……心裡祝福牠。

我把陽台的雜物和盆栽逐一歸位,清潔水兜、小碟、膠盆和水桶、整理牠的照片。

歡出入廳堂時瞥見窗簾被風掀起一角,想走過去偷看陽台,時光錯亂,以為斑鳩仍在……

進出陽台,我又會望望蘆薈和欄杆,心想:牠會不會飛返呢……

飛返?嘿!那只是童話故事耶……但還是禁不住抬頭望向天線杆。

==================================

羽翼未豐

 

吃喝、打瞌睡

 

蘆薈盆很好蹲

 

試逃

 

狼狽著陸

 

初、中、高級圍欄 😀

 

降溫

 

觀察、休養